打造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
因人而异设课、因地制宜授课、因境而变解惑,该学员队把教育课堂设在训练场,学员骨干围绕“自我改变的心路历程”,与战友分享经验。张宗博摄
(相关资料图)
“同学们,你们觉得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某学员队“五四”党团教育课上,教导员徐玉杰没带教案、没放课件,一句开场白,引来台下学员们的各抒己见,在他们眼里,“青春”有五彩斑斓的颜色。
徐玉杰做了一个“禁声”手势,而后打开大屏幕,与在南沙群岛的毕业学员林镜岱进行视频连线。
“学弟学妹们好,我现在在巡礁路上。在我看来,青春是理想的燃料,选择在边防燃烧青春,我感到很有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青春选择,无论你们未来到哪里,都将感受到新时代奔涌不息的浪潮,那翻腾而起的浪花就是你们建功立业的机遇……”
学长和一同巡逻的战友边走边向他们微笑,被烈日晒得皲裂的皮肤和干裂的嘴唇在屏幕上被放大,再放大,学员们的眼中逐渐泛起泪花……
看着台下的学员,徐玉杰觉得这堂课“成了”。回想起自己两年前第一次在队里上教育课时的情景:精心打磨教案后登上讲台,本想“精彩亮相”,没想到自己的教育内容并不“卖座”。
课后,徐玉杰找学员谈“听后感”,有人直言不讳:“课件很精美、语言很华丽,就是感觉冷冰冰的没有温度!”
“掉了链子”的徐玉杰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施教者而言,“教”相对容易,给大家讲清楚一个理论观点不是什么难事;但要达到“育”的效果,在青年学员脑海里真正打下烙印,让他们学有所获、实现素质提升,还需下一番苦功夫。
怎样讲好一台有温度的教育课?该学员队逐渐探索出鼓励人人上讲台,通过激情教育、“分餐”教育、自主教育等教育模式,努力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台上的温度如何传递到台下——情感共鸣方能撬动心灵
“心中无波澜,何处起涟漪?”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某学员队教导员徐玉杰用这样一句时髦的“网络语言”总结时下有些学员面对教育课的心态。
徐玉杰打了个比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好似高铁列车,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教育者作为车头,在发挥主导性作用、把握行进方向的同时,必须把‘激情教育’融入课堂,通过‘激情教育’调动每一节车厢、每一名青年学员的主体力量,从而在巨大同向力下催生‘加速度’,最终达到育人目标。”
在学员袁坤眼中,徐玉杰就是那个与众不同的“车头”。那年寒假前,学员队接到“就地过年”的命令。教导员一堂以“无畏困难”为主题的教育课,给袁坤留下深刻印象。
“我曾经是驻新疆部队的一名战士,有一年我连受领任务前往雪山执勤。那是很多同志第一次上雪山,晚上裹着棉衣都抵挡不住雪山的寒意。我和另一名新兵行军途中‘落了单’,幸亏想起班长的话,紧紧跟着识途的军马,半夜才赶回宿营地,几乎被冻得失去了意识。”
说到这里,徐玉杰下意识地做了一串搓手、哈气、跺脚的动作,好似又回到那个冰天雪地的深夜。
“晚上,我躺在被窝里蜷缩着尚未完全回暖的身体,心中一阵后怕。但是第二天任务一来,我们仍旧站了出来,几个新兵为谁担负‘开路先锋’任务争得面红耳赤……”
伴随着徐玉杰的讲述,台下气氛变得越来越凝重,不少学员咬紧了嘴唇,不自觉地攥紧了双拳,为自己曾经对“就地过年”有过抱怨想法暗暗感到羞愧。
徐玉杰顺势邀请几位学员上台,大家纷纷即兴发表感言:“艰苦的环境、险难的任务,最考验人、磨炼人,也最能成就人,我们必须一次次主动冲破自己的‘舒适区’”“作为军人,我没有权利选择安逸,只有责任选择担当”“等我毕业时,自愿申请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到祖国的边防建功立业”……
台上感言发自肺腑,台下掌声持续热烈。在徐玉杰看来,拉近距离、打破隔阂,就是走进青年学员心灵的“暖心模式”。
这样的课堂并非个例,该队以“激情教育”打造魅力课堂,推出以“青春之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员们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走上讲台。
前不久,为了上一堂党史教育课,学员王昭庆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教案中穿插了许多感人故事。“让教育‘走心’,既要重视内容,讲‘好故事’;也要强调技巧,‘讲好’故事。”《开讲啦》《超级演说家》《少年说》《TED演讲》……他搜集了大量走红网络的演说类节目,反复研磨其中吸引人的环节设置和表达方式。
正式授课时,王昭庆在台上激情四溢,从“缅怀先烈”到“鼓舞人心”再到“扬我国威”,一个个“小火苗”也伴随着他的讲述在大家的心中燃起……
当一个授课者拥有了激情,课堂将获得浪潮翻腾的气氛;一堂思政课拥有了激情,教育将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徐玉杰由衷说道:“一堂好的思政课,吸引人才能教育人,想让台下‘燃’起来,台上就要先‘燃’起来。”
有温度更有精度——对症下药找准动态靶心
取“茶话会”的谐音,该学员队采取灵活编组的形式,精心设计了查找问题、化解矛盾、集中会诊的“查化会”小组思政课。
“学弟学妹们,我以前也迷茫过,觉得咱们学语言专业不能实现自己的强军抱负。但是一次和我们校区张教员的深入交谈,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一观念。”小组主持人杨率兵第一个发言,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如果在任务区遇到汽车炸弹袭击,你该如何处置”“如果有伪装成政府军的车辆驶入营区,实施自杀式爆炸攻击,如何才能将伤亡降到最低”……伴随几句“腔调”听起来有些怪怪的英语,头戴“蓝盔”的张教员不知何时现身讲台,为大家讲起自己参加国际维和任务时的亲身经历。
“任务区基本接触不到标准英语,有些国家的英语非常难懂。我刚才模拟的这几句,你们外语专业学生都有些费解,一线的维和官兵更无异于听天书。”稍作停顿,张教员又讲起自己在一线进行翻译保障的几个故事,让大家听得入了神。最后他总结道:
“谁说语言不是利剑?强军事业由千万个战位组成,我们每个人的岗位专业虽然不尽相同,但是肩负的职责使命却高度一致,那就是:打赢。”
振聋发聩的发言,让几名参加“查化会”学员的心怦然一动,淤积在思想深处的“小疙瘩”也像杨率兵一样悄然化解。
在教育中穿插“查化会”等团建活动、“龙虎计划”等竞赛活动,因人而异设课、因地制宜授课、因境而变解惑,是该学员队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育实效的有益探索。
这一创新改变源于一次对党团教育的摸底调查。
有学员在问卷中写道:“队史教育这堂课我已经听了很多次,一些细节都能背出来,听不听没啥区别。”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也引发该队党支部反思:青年学员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将人员分好类、内容区别开,更能对症下药找准动态靶心。
为了解决问题,该队按照“受众分层、内容分类、课程分餐”的思路精研授课内容,摸索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新模式带来了新变化。在该队教育课堂上,“学习标兵”徐佳曦、“训练标兵”付耀元等标兵典型纷纷登上讲台,围绕“自我改变的心路历程”细聊所想、分享经验,大家听讲认真、讨论热烈。
队长王冀感慨道:“以前上课‘一锅煮’,有的‘吃不饱’,有的‘消化’不了。现在有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专属课堂,大家的热情明显提升了。”
找准官兵的心,才能走进官兵的心,这样的“分餐”教育,有温度更有精度。在该学员队,每名学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课堂。
从点燃自己到温暖别人——点点微光绘就一片星空
电脑前,学员蒋钰坤无奈地叹了口气,又一次按下删除键。她明显感到,最初的那股新鲜感正渐渐消退。
“我们利用每周五党团活动时间组织大家登台交流思想、碰撞灵魂,既丰富我队思政课教育内涵,也兼顾学员的认同感。”“悦享”活动现场,听完王冀的动员,学员们踊跃报名。蒋钰坤好不容易抢到一个机会。
为了准备上台分享“五四运动”的历史故事,蒋钰坤在电脑前坐了几个晚上,仍没找到感觉。
“教导员,备课太难了……”第二天,蒋钰坤来到徐玉杰的办公室。
看出蒋钰坤的犹豫,徐玉杰说:“讲课可不能光图新鲜。自己真信才能让别人相信,自己深研才能让别人心动,要把自己当作‘播火者’,让大家跟着你一同‘燃烧’。”
回去后,蒋钰坤认真思考教导员的话,似乎一下子打开了“脑洞”。她决定编排一幕《五四风雷》历史微剧,并邀请几位同学扮演李大钊、陈独秀等角色,通过情景再现触动大家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是一场跨越了百年的青春致敬!”到了演出这一天,看着台下战友们忘我投入的表情,站在讲台上的蒋钰坤终于松了一口气!
台上精彩讲述,台下喝彩连连。一个个微课堂,就像点点星光,为学员心中积蓄强大正能量,绘就一片璀璨星空。
当学员麻常晗站上台,大家仿佛重新认识了这个“小透明”。这个腼腆不爱说话的大男孩,被班长“逼”着站上台后,仿佛打开了一个开关。
“不上台,不知道听众是什么样的。”第一次上台,看到台下期待的眼神,麻常晗感觉腿肚子一直在抖,大脑一片空白,最后凭着“肌肉记忆”顺利讲完。当获得台下的掌声和教导员的表扬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我也渴望被表扬,渴望发光。”登上讲台,带给麻常晗的不仅仅是气质上的改变。当一个人开始直面内心的愿望,便能从中获得无尽力量。
一次考试周前,麻常晗的舍友都在为缺少复习资料发愁。9门考试要在几天内连续完成,“压力山大”。
看到大家一筹莫展的样子,麻常晗想起一年前自己未能通过体能考核时,是全班战友轮流陪着他加练。于是,麻常晗连夜加班为大家准备复习资料。
“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陪伴让我明白了‘战友’的含义,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为集体奉献……从被别人扶着走到扶着别人走,这是我的成长、我的进步。”班里发生的事被麻常晗搬到讲台上,掌声雷动间,麻常晗看见战友们笑得格外灿烂。
蝴蝶振翅,登台授课带来的连锁反应掀起思想的风暴。从点燃自己到温暖别人,该学员队的小教员们还在持续绽放出新的光芒……
关键词: